一群年轻人在街头聊天,忽然有行动电话声响起,大伙儿都在看自己的手机,只有真正的机主仍自顾自地继续讲话,直到别人提醒他手机在响。小心!这时的他可能已经有噪音性的听力损失。www.etimbre.cc
日前于美国小儿医学期刊发表的一篇针对五千多名六至十九岁的青少年长达八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有高达12.5%的青少年的听力检查有噪音性听觉阈值改变(NITS)。这项改变代表他们曾经至少有一次暴露在对听觉有伤害的过度噪音之下,其中有些变化是暂时的,但也有些可能是永久的。这项研究也发现,有4.9%的青少年有中度至重度的永久听力障碍。这对医护相关专业与青少年家长提供了一大警讯─噪音性的听力丧失已不只是成年人职业伤害的专利。近年来社会的进步与生活型态的改变,使儿童及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暴露在过度的噪音之下而不自觉─电动游乐场、KTV、PUB、电脑游戏、随身听的耳机及爆竹等。这些与造成职业伤害的噪音,如工厂、警笛、炸药、机场、靶场射击等截然不同,但却更使人忽略这些噪音的影响而疏忽了噪音防护的重要。
虽然并没有研究显示儿童内耳的结构较脆弱、较易受到噪音伤害的报告,事实上,噪音对内耳的破坏是累积的结果。内耳越早受到伤害,日后越有机会产生影响生活品质的听力障碍。个人临床经验也发现,除了中老年人因职业长期噪音暴露造成的听障,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典型的噪音性听障。追究原因,包括长期甚至整夜使用耳机,喜欢在PUB、DISCO消磨时间及在高噪音环境中打工的可能性最高。最可怕的是,这种噪音性听力障碍在早期症状十分轻微,有时可能只是细微地耳鸣、听音较模糊、或对呼叫器与行动电话的乐音较不敏感。如果忽略这些警讯,还继续持续暴露在噪音之下,内耳的永久伤害一旦形成,就无法再恢复正常,严重时甚至要配戴助听器,才能维持正常的沟通与生活。这是一个可以预防却无法根本治疗的伤害。因此,青少年的噪音听力伤害问题与防治是医师、公共卫生宣导教育单位及家长刻不容缓的课题。
噪音防护的常识与问题
问:噪音的来源有哪些?
答:大致可分为职业性的噪音与娱乐性的噪音。高噪音的职业包括警消人员、工厂从业员、建筑工人、农夫、军人、机场工作人员、重工业及摇滚乐团乐手等。高噪音的娱乐场所譬如电动玩具、热门音乐会、KTV、卡拉OK、PUB、喜庆烟火爆竹燃放或运动比赛场地等
问:究竟多大声才会对内耳造成伤害?
答:内耳造成伤害的条件是取决于暴露的噪音强度与时间长短。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正常人耳能听到的最小音量定为0分贝,每十分贝强度加倍地呈对数增加。一般公认,当持续音量达到85分贝时,就肯定对内耳或多或少造成损害。简单的说,当你必须要用大声喊才能让离你一公尺正常听力的人听懂你在讲什麽时,这时的背景噪音已经会对内耳造成损害了。如果在耳边大声喊还听不清楚,良心的建议,为了您的耳朵继续长期正常地为您服务,赶快离开噪音环境。
问:噪音性听力伤害是如何产生的?
答:噪音对内耳的直接影响是造成内耳毛细胞的损害。内耳毛细胞是外界音波转换成人类听觉神经电波的重要转换器。正常人一耳约有一万多个正常运作的毛细胞。随著年龄的老化与噪音暴露的累积增加,质与量也在逐日降低。这也是所谓的退化性或老年性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的瞬间高分贝〈如爆炸〉或持续暴露于噪音〈如工厂噪音〉都会造成内耳毛细胞的加速损害。其中有些伤害是暂时的,休息一阵子会复原;有些是永久的伤害,但是症状不明显,因为其他剩馀的毛细胞还足够应付听力的需要,只是可能会出现细微地耳鸣或听音较模糊等噪音性听觉阈值改变(NITS)的现象。
问:究竟有哪些早期警讯?既然治不好,我还需要看医师吗?
答:一般真的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时,确实是无法治疗,只能做听能复健。但大部分噪音性听力伤害如果早期警觉,早期预防,是可以延缓恶化的速度。同时正确的谘询与卫教,避免对已受创的内耳雪上加霜是相当重要的。国人就医的习惯常只为求药治病,忽略了谘询与卫教的一环,深怕多问问题会引起医师不快,其实个人相信,对于噪音性听力伤害这种只能预防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定期的追踪及多一些正确的防护资讯远比维他命处方受用。另外耳科医师会安排系列评估听能的检查,以确定伤害的程度,并安排定期追踪。
以下是噪音性听力伤害的早期警讯
一‧噪音暴露后立即产生的耳鸣
二‧离开噪音环境后仍持续的辨音模糊,无法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
三‧语音辨识困难─听见声音却听不懂
问:什麽是噪音防护?
答:噪音防护〈Hearing protection〉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方面
一方面是主动的改善或离开噪音环境,。如减低噪音音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高分贝噪音环境,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设置隔音装置,如隔音门与隔音牆。
另一方面是如果你因为任何原因无法主动的改善或离开噪音环境,只好使用耳罩或耳塞等噪音防护护具。耳塞是指塞入耳道内的阻隔噪音器具;耳罩是指隔离整个外耳壳的器具。材质与设计各异,阻隔噪音的效果也各有不同。
问:我已经习惯噪音了,不需要噪音防护
答:耳朵不会适应噪音,它只会变聋,而且最糟的是已经有噪音性听力伤害的耳朵似乎更能适应噪音。然而这并不代表你就有较好的抵抗噪音造成进一步伤害的能力。它只会让你更不自觉地暴露在噪音中更久而不自知,更加速了噪音性的听力伤害。
问:我经过检查已经有了噪音性听力伤害,为什麽还需要噪音防护的护具?
答:有了噪音性听力伤害,并无法防止噪音对残馀听力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而且初步的噪音性听力伤害是在较高频的范围。如果还不作噪音防护,它会逐渐影响到攸关语音辨识的低频。
使用噪音防护的护具虽无法恢复已损害的听力,但却能阻止噪音对残馀听力更进一步的伤害,否则将难逃使用助听器的命运。
问:我知道应该使用噪音防护护具,但是很不舒服,又不方便与同事沟通
答:使用噪音防护的护具会有暂时的不方便与不适,却能避免永久配戴助听器的不便与不适。尤其开始使用时,就好比戴新眼镜或穿新鞋一般,要一段适应的时期,加上常常会有尺寸不合或材质不良的问题,是需要调整与更换的。千万不要因噎废食。
至于不方便沟通,实际上的情形是,当背景噪音达到85分贝以上时,戴噪音防护护具反而因为降低耳朵过度的负担及语音的扭曲,会听的比较清楚。这种情形有点类似在艳阳下戴太阳眼镜,不但不会看不清楚,反而因为阻隔过量光线而看得更清晰。当然如果在暗室中就不需要太阳眼镜了。唯一的例外就是如果原来已经有听力障碍,护具确实有可能会阻隔沟通,却是保护他们更进一步丧失听力的必须防护。
问:听说用耳罩阻隔噪音的效果比耳塞好,另外我可不可以用游泳耳塞来阻隔噪音?
答:不一定,并不是大就比较好。使用护具最重要的是护具与使用者之间的紧密度与设计。设计良好的耳塞有时比耳罩阻隔噪音的效果还要更好。
一般常使用的耳塞材质包括泡棉〈PVC或是PU〉、硅胶〈Silicone〉、不透气海绵或蜡包棉花等。在不同的溼度下,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表现,很难比较孰优孰劣。基本上只要能戴的紧密又隔音,不至于脱落或不舒服就可以。
至于游泳耳塞,如果您指的是买蛙镜送的那一种,它的设计只能防水,隔音效果可能不理想。
问:听说常用耳塞会导致耳朵发炎,我当兵打靶时班长都教我们用卫生纸揉成一团或用棉花、香烟滤嘴塞进去
答:根据美国工业噪音管制相关研究显示,单纯使用耳塞导致外耳炎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正常耳道的皮肤并不是这麽容易因耳塞这种柔软材质而发炎。但如果原本就有外耳炎或是本身有糖尿病或其他易感染疾病的皮肤就另当别论了。
卫生纸、香烟滤嘴及棉花经实验证明阻隔噪音的效果非常差,请不要考虑用作护具。当然没有其他东西可用时是聊胜于无。其实,没有东西用时,把食指尖紧密地塞入耳道是一个蛮理想的方法,只是可能没法打靶。
问:我上班的工厂是高噪音的地方,我都戴随身听耳机放音乐,一面保护耳朵一面享受音乐。
答:这是错误的做法。一般随身听的泡棉耳机一点阻隔噪音的效果都没有。即使是整个包围耳壳的硬式耳机也只有减低高频大约20分贝的效果。相反的,这些耳机可以放出约100分贝的音量。因此当您想用音乐盖住背景噪音时,你已经暴露在更高分贝的音量中。不只没有保护效果反而更糟糕。
问:我儿子在KTV打工,必须一耳戴无线电耳机,常抱怨耳朵不舒服。有没有什麽办法帮他避免耳朵伤害?
答:因为工作必须一耳戴耳机,一耳与客人沟通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一耳戴隔音耳塞,一耳继续使用无线电耳机。这种做法可以部分阻绝外在噪音,同时可以调低无线电耳机音量,减少二度伤害。另外最好是一段时间就要交换耳机与耳塞。避免单耳过度负荷。至于如何与客人沟通,如果真的听不清楚,可以暂时将耳机移除,虽不方便,却是十分重要。
在高噪音环境工作,有耳朵不适请及早就医详细检查。如果已经出现损害,应考虑换低噪音的工作环境。
问:使用耳塞放太深或拔太快会不会弄破耳膜?
答:正常人耳道的敏感度是越往内越敏感,所以自己掏耳朵时,伤到耳膜的机会微乎其微;相反的,父母为子女清耳垢,或男女朋友互相掏耳垢时伤到耳膜则时有耳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当你放耳塞放进自己耳道时,伤到耳膜的机会不大。标准的耳塞也不会超过2.2公分。比较有可能的是耳垢的问题。如果本身很容易生耳垢的,要先清除,或考虑用耳罩。以免耳垢被耳塞推到裡面,不易清除。
至于移除耳塞时要很小心,因为骤然的压力改变极可能伤到耳膜。因此移除时要慢慢扭转,让压力渐渐平衡。泡棉耳塞因为并没有完全气密,较不易引起这些问题。
问:我还年轻,不用担心听力丧失,就像我近视戴眼镜,反正以后再戴艾声助听器就可以了
答:这是最可怕的观念。好像以后近视了再戴眼镜就好了。实际上近视只是屈光不正,并不是视神经细胞损害。而噪音性听力伤害却可能是神经的功能永久丧失。另外助听器也非万灵丹,它只是放大音量,帮助听力到一定的程度,放大的声音送到残馀的听觉细胞效果并不是像眼镜的效果那麽令人满意。而且只是为了不要每天少于八小时配戴护具,愿意忍受日后一天十二小时以上配戴助听器,套句年轻人的用语,这真的很不〝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