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效应。声音可以听的更大。就拿姚老师来说,左眼视力0.4,右眼视力0.4,两眼同时测,可以看到0.5。双侧聆听,亦是如此,通常可以提升3~6个分贝,也就可以相对提高言语接受与理解度。
声源定位及消除头影效应。两耳对声波压差以及时间差,产生了前后左右以及更细致的定位,如果单侧聆听,别人在弱侧叫你,可能你会先从优势耳找寻声源。
避免弱侧耳听敏度退化。人的器官,用进废退,听力亦如此。
从好处到原理,都在说明双耳优于单耳,但中午聊天大家也都聊到了各自遇到的反常的例子:一侧耳蜗,一侧助听器的效果还不如只戴一侧人工耳蜗。(如果您也有类似的例子,可以留言交流)。
也就是说,1+1<1,发现听损后配戴六个月大功率助行器依然没有效果,植入人工耳蜗。人工耳蜗开机四个月到半年后使用助听器,发现效果还不如只戴人工耳蜗。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猜测可能原因:
植入耳蜗前从没戴过助听器;
人工耳蜗开机后很早就在对侧配戴助听器;
助听器耳模做的不合适;
助听器调试问题;
主要说说第4个,助听器调试,六个字概括:“切忌喧宾夺主”。
既然耳蜗已植入并适应,助听器配戴耳理应成为辅助耳。今天验配的这七个孩子,助听器一侧的听力损失基本都在一百分贝以上。那么调试助听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弱侧听力得到一定补偿,提供一些声音,最好能够帮到优势耳,最差也保持对弱侧听神经的刺激。那为什么助听器会造成喧宾夺主呢?姚老师认为有以下两种可能:
验配师的思维惯性。作为助听器验配师,自然希望每只助听器都达到最好的状态,如果是两只助听器,有时为了验证效果,会把另一侧取下;这个心态在听力患者身上也有,一侧耳较好,一侧耳较差并打算配助听器,为了验证助听器效果,一只手把好耳紧紧堵住。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最终是要两只耳朵一起去听。每个五十分,加起来是一百分。一个七十分,一个三十分,也是一百分。但按照前两个思维惯性,每个都追求一百分,结果是糟糕的两百分。所以在验配一侧耳蜗一侧助听器的患者时,没必要一来就把耳蜗摘掉。今天来的孩子有两个看到我直接就想把耳蜗往下拿,看来他们是有过类似“经验”的。耳蜗戴着,方便讲解规则,方便观察孩子的反应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我让他们先不取下耳蜗,观察整体的配戴效果,通过林氏六音和数字复述判断各频率的补偿状态以及对声音的反应速度以至于发音的准确性,这些必要的测试,如果他们摘了耳蜗,我将无法与孩子沟通。
助听器一侧的听力图输入是否准确。每次在验配师等级考试的培训上,这个话题我都会提及,因为给孩子验配,这是个非常常见的易错点。有的验配师很喜欢给孩子配,原因何在,不像成人那么多问题,只要把听力图对照输到软件里就可以。真那么简单?那为何那么多的孩子配戴完助听器往下拽、嫌吵、不愿意戴。那是因为检测报告的脑干诱发电位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分贝的单位往往是dB nHL,而助听器验配软件的分贝的单位是dB HL,在你使用儿童验配公式的时候,两者是需要换算的。如果直接输进去,那么这孩子真是倒了霉了,低频有可能会不不幸的被你多输入20分贝,不嫌吵才是怪事,所以这个问题,验配师需谨记,家长也请留意,请留意,请留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侧耳蜗一侧助听器的验配,随着国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势必是验配师以后不可避免的工作。分享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欢迎探讨。
既然植入了耳蜗并适应,对侧的助听器便是辅助;
辅助助听器的增益和输出,宁低勿高,增益的提升要相对保守;
助听器的调试基础按ABR和ASSR的报告,但如果孩子给予直观的反馈,要以直观反馈或主观测试的结果为优先;
先观察两侧同时佩戴的效果,利用戴耳蜗的时间做好几件事儿:
1)建立信任(小朋友患者也需要建立信任)
2)林氏六音或听声放物观察对言语与语音的理解能力及各频率补偿状况;
3)如果孩子能够表述,鼓励孩子自我描述助听器一侧的配戴感觉;
4)在助听器一侧发出声音(拍手、拨浪鼓、沙锤、三角铁等),观察反应;
调试时优先考虑孩子的直观反馈,也要参照近期做的声场评估。
验配时语训老师或家长一定要在旁边,孩子遇到陌生验配师紧张和异常表现是正常的,如果以异常的表现去调试助听器,结果也往往是错误的。多向语训老师和家长咨询孩子平时的表现,会给你和验配结果带来巨大的帮助。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