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损害、致聋、脑损伤……这是儿童用药不当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近日,央视播出了一部公益片,讲述一女孩因用药不当致聋的故事,引发不少人同情,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儿童药毒性耳聋再度受到人们关注。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14周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即药毒性耳聋)。对此专家指出,药毒性耳聋一旦发生,逆转困难,目前佩戴助听器是唯一除人工耳蜗手术外最理想的干预措施。
案例
熊孩子变“乖巧” 原来是药毒性耳聋
2014年,浙江温州,家长吴先生发现,自己5岁的女儿妮妮(化名)在一场发烧康复后,性格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论在家还是在外,他没有像以前一样叽叽喳喳吵嚷个不停,而且都变得十分沉寂地保持沉默——俨然从一个“熊孩子”变得“乖巧文静”,吴先生并没有放在心上。
不过有一天看电视时,妮妮把电视声音调到最大,这让吴先生感到很奇怪。而当她询问妮妮时,孩子的回答居然是说“听不见你说什么”。发现情况不对的吴先生立刻把妮妮带到当地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原来是药毒性耳聋,而且已经到了重度的程度,在正常偏大声的情况下,孩子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听力。
无奈之下,吴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只能带着妮妮去了就近的助听器验配中心给她配了适合她的助听器,听觉才算恢复到跟正常相近的水准,经过三个月的适应后,乐乐已经可以顺利进入普通小学就读。
实际上,药物性耳聋是目前常见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今年9月,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在药品致聋方面,目前14周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资料显示,目前较为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及卡那霉素等,都是有一定耳毒性风险的药物。有统计数据指出,滥用、错用耳毒性药物是儿童后天致聋的主因,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为30%至40%。
分析
不规范用抗生素或致药毒性耳聋发生
那么这些有耳毒性风险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到底是什么?
据资料显示,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目前庆大霉素批文就有844条,链霉素为41条,卡那霉素为184条。这三种抗生素与很多药物一样,并没有针对儿童开发所谓“儿童专用版”。
但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已被明确具有耳毒性这一不良反应,因此限制了这种药品的临床广泛使用,在成人的使用中也是有十分明确的剂量指征。而对于儿童,不但在使用上剂量更为严格明确,在使用后需要及时观察用药反应和做一定的检查,是一类属于“慎用”的抗生素。在大城市正规医院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都是从严进行,而不规范使用的情况往往存在于边远地区和农村山区等。
对此,有专家表示,这种因为用药不规范而出现耳毒性耳聋主要存在于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像风险防范意识特别强的大城市用药普遍慎重,出现药毒性耳聋的情况是较为罕见的,“除非是遇到一些很特殊的感染,如致命性的感染性疾病,此类药物为单抗生素,才能衡量利弊,酌情使用。”
专家也解释,耳毒性实际上除了药品本身可能有的风险外,还与个体易感性有关。以庆大霉素为例,即使按照严格剂量进行使用,但遇到对这药敏感的个体,“即使剂量很小也可能出现药毒性耳聋”。
不过专家坦言,在新生儿领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耳聋目前较难确诊。“例如说胎儿在母体内受到病毒感染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都有可能致聋;另外,1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没有语言能力,辨别孩子到底是药毒性耳聋还是先天性耳聋,这里存在了一个模糊地带。”吴佩娜表示,现有手段只能通过强制筛查来看新生儿到底是否属于听力障碍。
END
小编寄语
如果儿童发生药毒性耳聋,应尽早实行干预。但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像上述乐乐的案例,孩子受到药毒性耳聋困扰时,很多时候不会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直到出现很严重的听力丧失才会引起家长注意,而家长发现病情再送孩子到医院诊治,一般是孩子病情中晚期的时候。重度、极重度的耳聋患者可佩戴助听器改善听力。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