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人听力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机体衰老;外在环境因素如噪声,铅、汞、砷等毒,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血管病变等;细菌病毒入侵耳朵也可直接引起听力下降;一些耳毒药物和化学试剂如庆大霉素、新霉素、阿司匹林、抗肿瘤药物等对听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晌。
听力下降后应该注意哪些生活习惯?
听力下降需要时刻关注,建议定期去专业验配中心复测听力,看看是否有波动,一般半年复测一次。尤其是老年性听力下降,建议适当运动,注意饮食,谨慎用药(身体其他方面的病症用药需要谨慎),不要吸烟、不要熬夜等。
1、戴耳机要注意保护
◆ 晨练、学生、上班族长期地使用耳塞型耳机能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使用耳塞型耳机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严重。据研究,戴耳机连续听1小时音乐,听力明显下降,连听2小时,真的会对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
◆ 人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而损伤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听觉就会出现疲劳、损伤,引起听力减退,人体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异常心理障碍等情况,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 所以,戴耳机应该要注意
①要挑选音质佳、杂音小的耳机。要保护双耳,就要选择高清晰音质、CD音质的耳机。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低价劣质的耳机。
②成人每天用耳机不超过3~4小时,青少年因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每天不宜超过1~2小时,以间歇收听为宜。
③音量听清楚就行,不要高音量,用耳机音乐应注意减小音量,以柔和不刺耳为宜,应该保持在40到60分贝为最佳,应该挑选音量可以灵活自由控制的耳机,遇到声音突然变大等情况可以及时的调整,保护听力。
④别只用一边。
⑤头戴耳机比耳塞耳机伤害小些。只有头戴式的耳机无需入耳,几乎不会对耳道、耳膜产生伤害,对耳朵的损害最小。而且头戴式耳机的音效非常的好。在购买耳机时应该尽量挑选头戴式的耳机。
2、不要忽视耳鸣的危害
听力下降的患者常伴发耳鸣,耳鸣往往是听力系统出现障碍或者紊乱的一种症状表现。耳鸣的诱因很多,有些人在吸烟、喝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食用某些食物后,或者压力过大、疲劳等情况下,会加重耳鸣症状,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耳鸣病因明确后,应积极治疗病因,主要有药物治疗,声音疗法,手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3、营造安静的听力环境
◆ 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音,耳聋发生率达21%,儿童智力发育会降低20%。
◆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如果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 不去少去嘈杂之地,特别是迪厅蹦迪、KTV飙歌,游艺厅打游戏、看高分贝立体声电影。
◆ 繁华区住房装修应防噪隔音。
◆ 保护耳内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
4、及时、定期进行听力学检查
听觉功能检查是一种能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判断耳聋性质、程度和部位的检查手段。
一般地说,凡感觉自己有听力下降的人都应该去医院就诊。此外,慢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容易受损,当一侧听力受损时,患者常无听力下降的感觉,非常容易漏诊,故此类患者也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尽快就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建议到专业的验配中心进行助听器科学验配。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 少吃高脂肪食物,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 坚持耳常按摩,耳各部位及49个穴位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按摩耳廓,耳聋拉耳廓,以发发红为度,每日进行三次,颇为有益。
◆ 积极医治感冒,因为感冒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另外,如用力不当擤鼻涕,会使鼻涕中的病菌不小心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婴幼儿更要禁用这些药物。
◆ 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耳聋的发生,与生活中一些不良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克服以上不良习惯,从而减少耳聋的发生。如果发现自己有耳聋的存在,千万不要拖,及时就医。
俗话说得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可见耳朵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发生了耳聋,无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大大的麻烦,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引起重视。而它的发生,大多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有关。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