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某个小伙伴总是紧张兮兮地召唤春春,问一些让春春哭笑不得的问题:“我的耳朵里老有奇怪的声音,是不是因为戴耳机的关系?”“戴耳机听歌会不会导致头痛啊?”、今天,这个问题甚至发展成了“春春,戴耳机会不会变聋子啊?”什么?这都9102年了,还会有人把锅甩给耳机的吗?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表了相关报告:称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和青年正在因为不安全使用耳机,以及在嘈杂娱乐场所接触有害声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2016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在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耳机使用率高达99.8%,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1000人,占比接近30%。这些报告研究对象是戴耳机的人,所以很可能让大家以为耳机是罪魁祸首。但事实上,这是对耳机的误解。耳机不能说没有“罪”,但也不能所有锅都耳机背。听力损失和耳聋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或后天,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约有1/3的听力损失可以归因于噪音暴露,而耳机只是噪音的来源之一。要想知道噪音是如何损害听力的,那就要先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及内耳。声波进入外耳穿过耳道后通往鼓膜,鼓膜因声波而振动,并将振动传导至中耳听小骨,随后传至内耳耳蜗。而耳蜗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毛细胞(hair cell),当鼓膜发生震动时,耳蜗上的毛细胞会随耳蜗内的液体摇摆,将振动转换为电信号随听觉神经传至大脑。这就是整个“听到”的过程。此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听力损失,而大多数噪音导致的听力损失都是因为毛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导致。
听力损伤后,是不是可以恢复?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不好意思,春春还是想说“真的不可逆”。普通人出生时内耳大约有1.6万个毛细胞,与鸟类和两栖动物毛细胞不同,人类的毛细胞一旦死亡,便不会再长出。毛细胞的减少会导致听力下降,反复暴露于噪声使得毛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这种损害是慢性的,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显现,但的确无法治愈。这是不是就说不能用耳机了呢?当然不是,也不能因噎废食。
有没有戴耳机还能保护听力的方法?
有!学会控制音量的大小。噪音的强度以分贝(dBA)来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受到80dBA以上噪音的影响,听力会显著下降。当声音强度低于80分贝时,不管多久也不会造成损伤。而耳机,最大音量的声音强度可超过110分贝,即2分钟内就能造成听力损失。安静环境中,耳机音量达到60分贝就足够听清。但在室外很多人为了听清音乐,会不自觉加大音量,耳机输出的音量越大,对听力的损伤也会变大。
当然了,还有使用耳机的时间长短。所以,到这儿春春可以回答这位可爱的小伙伴问题了:与其纠结戴耳机会不会造成听力损失,我们更应该关注“用耳规范”:尽量少去环境嘈杂的场所,减少暴露于噪声的机会。视耳机为生命的人,可以选择质量过关的降噪耳机。使用耳机时,建议音量不要超过设备最大输出的60%,且每次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当感到听力下降或听不清楚别人说话时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耳中有异物声时,大概率是脱落的耵聍,最好及时到医院清理。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