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士对助听器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①.助听器不够美观;②.带上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③.助听器使用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助听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变得非常小巧,并随着人们对助听器的认识和观念不断变化,外观与佩戴者自卑心理这两个问题都已得到了根本性变化。唯有第三个问题复杂,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助听器的原因,较难解决,其中堵耳效应就是一大问题。
当不佩戴助听器,耳道处于开放状态时,外来的声音通过外耳道传至鼓膜的过程中会产生共振,可将声音提高约20dB左右。此外,自己说话时,主要是通过骨传导路径,即自己说话的声音直接振动颅骨(脑袋),越过外耳和中耳,直达内耳;骨传导会将自己说话声音的低频提高,耳道开放状态不易察觉这种改变。而当外耳道口被助听器堵塞后,会出现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共振减弱了,低频提高明显了,会造成佩戴者耳部发闷、发胀,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
出现了此类堵耳的问题,那验配师该如何解决呢?
研究表示,助听器佩戴者对自己说话声音的可接受程度与低频增益有关。使用通气孔解决堵耳效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将残余耳道开放。当通气孔内径小于1mm时,其基本上不能解决佩戴者产生的堵耳效应(如图中红色曲线所示,1mm堵耳效应曲线几乎与堵耳式耳模重合);当通气孔内径达到3.5mm时,其基本可以有效地解决佩戴者的堵耳效应(如图中蓝色曲线所示,3.5mm堵耳效应曲线与开放声管在低频部分基本重合)。
不过,通气孔的孔径大小并不是直接影响堵耳效应效果的唯一标准。堵耳效应是否能被有效的解决,取决于通气孔的声学质量与残余耳道、鼓膜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匹配不同听力损失患者的耳道情况,助听器制造商现已推出声学等效通气孔(AEV)和声学匹配通气孔(AOV),从而直接根据佩戴者的耳道情况,制作最优化的通气孔。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