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听力下降2年终于决定配助听器,刚接触时,张阿姨把验配过程想成“跟配眼镜一样简单”,但是选配后发现并不像她想的那样,还抱怨助听器“不像眼镜一样戴上也不觉得奇怪”、 “不像眼镜一戴上就看清楚”、“比配眼镜贵”、“不像眼镜一样效果好呀”...
像张阿姨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其实仔细对比起来,配助听器与配眼镜相同的仅有一个“配”字,两者都需要先做检查,再根据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匹配。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着助听器的满意度?而助听器和眼镜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差异呢?
从心理接受度来看
有段子说”考研面试必须要带个眼镜,不然导师会认为你不爱学习。”这是因为用眼过度或不正确用眼,视力出现问题的几率就会增高,因此眼镜容易给人刻苦学习的印象。故而,“当视力下降或看东西不清晰时,就应该选配眼镜,而且很多人还不止一副。”这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事实,人们对选配眼镜和使用眼镜不会产生任何抵触情绪。
而当听力下降或听得见、听不清东西的时,人们却对助听器犹豫再三!因为,人们认为戴助听器就意味着告诉别人“我年纪大了!”、“我耳朵聋了!”甚至会认为“我是听力残疾者!”而这些想法带来的羞耻感或者尴尬感,使得很多人不愿选配助听器,或者选配助听器后不愿佩戴助听器。
因此,在心理接受程度上助听器不如眼镜,而这恰恰影响了助听器体现其效果的第一步,无论是眼镜还是助听器,首先要选配,其后要坚持佩戴才可以真正发挥其效果,而走进您生活的第一步,却因为各种不情愿不接受而将其拒之门外,更别提之后的满意度或效果如何了。
从损伤部位和类型来看
如果您是由近视、远视、散光、老花引起的视力模糊,大部分是由于肌肉无法准确调节晶状体,光线不能聚焦到视网膜上造成的(属于上图信号传入出现异常),只要通过镜片让光线准确聚焦到视网膜上,视觉中枢就可以正常识别图像,选配眼镜后会有种“视力立刻被矫正”的感觉;如果您属于视网膜损伤的患者(图中形成生物电信号、传递到中枢部分出现异常),比如黄斑变性等,那么即使佩戴眼镜后光线能够正确的聚焦在视网膜上,视力也不会立刻被矫正了。而这部分病人配眼镜也没有前一类满意度高。
同样,如果您是由于鼓膜穿孔、听骨链断裂、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属于上图信号传入出现异常),可通过药物与手术治疗大幅度提高听力。如果不能恢复到正常听力水平,只要助听器把接收的声音按需求放大,传递到耳蜗毛细胞,听觉中枢就可以识别声音,选配满意度也很高;如果您属于耳蜗毛细胞受损的患者(图中形成生物电信号、传递到中枢部分出现异常)比如:噪声性、老年性听力损失等,助听器放大声信号能帮助患者听到声音但是并不能帮助患者分辨清楚声音,选配效果会比传导性听力损失差一些。
耳蜗中的毛细胞是耳朵的“视网膜”,由于大多数听力损失都是由于这个听力的“视网膜”受损伤造成的,因此助听器的验配必然有别于眼镜的验配。
从产品来看
眼镜是通过改变聚焦点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准确落到视网膜上,从而形成正常影像。高端眼镜同入门级,清晰度一样好。高端眼镜的价值体现在镜片硬度高更耐磨、遇阳光变色,镜框美观有装饰效果等附加功能上。
而助听器是由麦克风(声音输入)、芯片(放大有用的语言减少噪音)、受话器(声音输出)、电池等部分构成。顶级产品与入门级产品在芯片处理噪音环境下的信噪比,看电视和接打电话时的清晰度(使用蓝牙信号接入)、自动化、使用便捷度上等都不一样。因此,越好的助听器能够越好地在复杂环境中提取佩戴者需要的言语信号,让佩戴者更好、更轻松地聆听整个世界。
因此,这个像微电脑一样不停分析着这个世界的芯片,引起了助听器效果直接的不同。从而选配不同档次的助听器,佩戴者的满意度自然也不一样。
从后期康复使用看
大部分人配戴上眼镜就有被矫正的感觉,验光师会告诉使用者“需要用的时候戴上就可以了”。
而大部分人佩戴上助听器并不会立即达到最佳效果,验配师会根据用户情况康复制定计划,比如:每天戴几个小时;几天后从安静环境过渡到噪音环境交流;几天后来调机等等。这是因为大脑听觉中枢需要一个长期佩戴的过程来适应环境,多接收有用信号,能提升其分析速度和精准度。
因此,助听器不能像眼镜一样立刻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助听器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助听器佩戴者听力损失的具体病因、使用的助听器产品级别,以及使用时间和康复情况。
换言之,首次验配助听器时即使效果不能满足您的期望值也不要沮丧,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比没戴助听器听得清楚,对交流有帮助”,先接受它,后续通过与验配师共同的努力,坚持使用和康复,相信助听器一定会帮助您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
上一篇:人工耳蜗电池和助听器电池能否混用
下一篇:儿童助听器验配的注意原则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