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缺失的一般表现:
表现一、听不清楚别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女声和孩子说话或者较小的说话声;
表现二、听不清楚两人或多人对话的声音;
表现三、发音、吐字不清楚,有“大舌头”现象,不爱说话,不爱和大家交流;
表现四、听不到鸟叫声、虫鸣声或电话铃声等频率较高的关键声音;
表现五、听声音不自然不舒服。
高频陡降性听力损失最为常见主要与耳部各个解剖部位有关。
首先来看看以下案例:
1、外耳的漏斗状结构和弯曲“S”型耳道,此结构使得外界的声学物理发生了变化。
如上图所示,人类耳廓及耳道对不同频率段的声音增益变化可以看出:在频率2kHz-4kHz范围耳道对声音增益最大。研究表明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常常位于噪声频率之上的一倍频率程处,工业噪声位于低中频范围内相对恒定,外耳道自然共振峰为2kHz-4kHz,故最容易导致4kHz-6kHz频率范围内听力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噪声性耳聋起初听力损失常常从4KHz左右开始,逐渐损害影响至更好频率。
2、耳蜗螺旋状结构
声音从外耳道经听骨链传至内耳前庭窗,悬浮在耳蜗内的基底膜剪切运动引起其上的毛细胞电位变化,传至大脑皮层感受声音。
耳蜗结构类似蜗牛呈螺旋结构,约2.5圈-2.75圈。声波在基底膜上的传播方式,是按物理学中的行波原理进行的,亦即行波学说(travellingwavetheory)。基底膜的最大振幅部位与声波的频率有关,亦即每一种频率的声波在基底膜上不同位置有一相应的最大振幅部位:高频声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蜗底靠近前庭窗处,低频最大振幅靠近蜗顶,中频在中间部分发生共振。由此可知,声音从高频到低频的传播途径均需底周基底膜的振动,即高频段的基底膜相对容易疲劳。同时耳蜗底周基底膜毛细胞含有比顶端毛细胞更低的抗氧化酶,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出现的听力损失都为陡降型听力曲线。
3、听神经音频分布
听神经分布与耳蜗基底膜螺旋结构一脉相承,感受低频的神经位于中心,感受高频的听神经位于外周。外伤、缺血缺氧、疱疹病毒等理化环境的变化首先影响到高频。
更多听力知识和助听器知识可以访问艾声官网。
Copyright ©2013–2024 厦门艾声听力科技连锁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6824号-3
免责声明